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转眼间,元宵节到了,街头巷尾彩灯高挂,连接天际的灯光宛若繁星从天河坠落而下,热闹非凡,将新年的欢庆推向又一个高潮。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除了赏花灯、吃元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
四川大学
版元宵灯谜,等你来解答!
No.1 打一地名
谜面:
少不入__老不出__
谜底:四川
古人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四川
,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无数美妙绝伦的风景;坐拥最丰富的自然景观,高峻的崇山围绕着平坦的冲积平原,奔流的大河在深邃的峡谷里激荡;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瑰丽的古蜀文明根深叶茂,成就了数不清的传奇;数不胜数的川味美食和小吃,人间烟火气让人迷恋,妙不可言的美味让人流连忘返。四川,安逸、博大、蓬勃、美好的代名词。
四川大学就位于这“天府之国”的
成都
,依城市而立,一百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与成都市始终携手并进。作为成都建设发展的思想库、创新创造的动力源与辐射源、文化精神的涵养源与引领者、城市环境变迁的推动者、城市的名片及地标,一代代川大人辛勤耕耘,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能量。2016年9月27日,川大120华诞前夕,时任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时任成都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罗强,时任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分别
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大学,签署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
,开启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开创全国“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先河
。
“省市给了川大一个舞台,川大必将给省市一个精彩!”近年来,四川大学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其中学校
与四川省内8个市州设立的“校地合作专项资金”
,截至2020年5月,
资金总规模已达到6亿元
,通过专项资金的设立,引导和支持科研团队面向地方和产业需求进行科技研发,有效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已实施的校市合作已
联合研发项目320余项,带动投资约80亿元,新增产值约40亿元
,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穿透百廿载的天地风云,四川大学、四川省、成都市同船共济,一起朝着更辉煌繁荣的明天,奋楫航行。
No.2 以下诗词包含川大哪些地方?
谜面:
此时相
望
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
江
花月夜》 张若虚
翠
华
摇摇行复止,
西
出东门百余里——《长恨歌》 白居易
春风又绿
江
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王
安
石
谜底:
望江、华西、江安
“望江、华西、江安”校区,这些美丽的名字中蕴含着如诗的繁花美景,这里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让学校
上榜“中国十大最美校园”
。
川大
江安校区
位于天府新区经济开发区,依江安河而建,条件优渥,设施先进,气候温暖湿润,有“江安花园”之美誉。目前,学校所有的大一大二新生和部分学院的高年级学生都在此校区学习。该校区
占地3700余亩,拥有全国一流的教学环境、校园设施、学生宿舍
等。住宿条件优越,四人标准间,有卫生间,有空调,是理想的生活、学习场所。从该校区坐校车到望江校区仅需二十多分钟车程。
华西钟楼,建于1925年,楼高百尺,原名柯里斯纪念楼,由纽约柯里斯捐资而建。
学校
望江校区、华西校区
则位于成都市二环内,交通便利。校区内错落点缀、古色古香的建筑,满载历史痕迹,诉说着百年名校浓厚的底蕴。今日之四川大学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
三所全国重点大学经过两次合并而成
。原四川大学起始于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光绪特旨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是
西南地区最早的近代高等学校
;原成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院系调整时组建的
第一批多科型工科院校
;原华西医科大学源于1910年由西方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合大学,是
西南地区最早的西式大学和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大学之一
。
改革开放以来,川大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1985年,
邓小平同志为四川大学题写校名。随后第二年,邓小平同志为华西医科大学题写校名
。1994年,原四川大学和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两校合并为学校题词并寄予深切厚望。2000年,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四川大学。李岚清同志在考察新四川大学时说:
“四川大学是我们改革最早的大学,对我国高校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期间,
吴邦国、温家宝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四川大学视察慰问。2016年,
李克强总理
来校视察,勉励川大要为全国“双创”带头,多出世界一流学科。
“川”越三世纪,重逢两甲子。在川大的三个校区里,春有玉兰灿若云锦,夏有荷花嫣红绿柔,秋有银杏霜后耀金,冬有松柏傲骨峥嵘。历史文脉在这里不断延伸,繁花香草在这里轮回点缀,数不清的风流人物和精彩故事也在这里登上舞台。
No.3打一句诗词
谜面:
煮酒论英雄
谜底:为《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
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作为一所在全国享有盛誉的重点大学,124年里,无数的大师巨匠、兴业人才、治国人才、仁人志士来到这里,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生舞台上书写出自己的精彩华章。
历史上,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
顾颉刚
、文学家
李劼人
、美学家
朱光潜
、物理学家
吴大猷
、植物学家
方文培
、卫生学家
陈志潜
、数学家
柯召
等大师。
吴玉章
、
张澜
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
朱德
、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
、文坛巨匠
郭沫若
、人民作家
巴金
、一代英烈
江竹筠(江姐)
等曾在川大求学。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6位是川大校友
。
时至今日,学校依旧是大师云集。截止2020年12月31日,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054人,有
两院院士20人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973”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人才,是川大崛起的“法宝”。2019年,川大接受“双一流”中期评估的检验,评审专家给出了简洁有力的意见:
“高度肯定建设成绩,认为学校超额完成中期任务”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给予了人才工作前所未有的关注。说起人才工作的决心,李言荣校长用了两个词来形容:“挖地三尺”、“穿越大洋”!经过各部门不遗余力的努力,截至2020年年底,学校近年已
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人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外引进,对内培育,无数新鲜血液的产出,让这所百年名校与时俱进,愈发蓬勃有力。因此,也总是会有新的川大人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不断攀登,持续刷新着川大成绩。
No.4 打一神话人物
谜面:
“三代通晓天文学”
谜底:西游记人物孙悟空
神话传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亦包含着古代先民对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朴素理想。古时人们对“上天、入地”满怀憧憬,如今皆已成为现实,而这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作为一所
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
,川大建设有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等研究平台,近年来科技创新实力与服务社会能力日益增强。
化石为猴,至今仍是天方夜谭。但
让无生命的材料能够诱导有生命的组织形成
,却已经成为现实,这个大大挑战人类认识论的成果来自川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张兴栋院士
在研究中发现,多孔磷酸钙陶瓷材料能诱导人体分化成骨细胞,克服了用金属、高分子材料做人工骨头带来的腐蚀、排异等问题。“2018生物材料定义会”上,张兴栋院士建议的“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经大会投票通过,作为新定义列入了“生物材料定义”,这是由
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生物材料定义,标志着中国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崛起
。
致力于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学校
魏于全院士发现了阻断HSP70表达,可诱导癌细胞凋亡
。2020年,也是在魏于全院士的带领下,川大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围绕研发新型冠状病毒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快速诊断试剂、小分子靶向药、抗体以及蛋白质结构等开展协同攻关,
获四川省委书记肯定
。聚焦生态与环境领域,
石碧院士
课题组近年研发的新型膜材料,解决了国际海水提铀技术和成本中的关键问题。信息与软件领域,
李安民院士
在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在各个领域,川大人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登高望远,谋划未来。今年1月21日,四川大学围绕物质与能源、生命与健康、生态与环境、信息与软件、文明与治理,
启动“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物质结构透明计划、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的创新发展,产生一批从“0到1”的原创成果,推动学校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为此,川大特别聘请了多位两院院士和文科杰出教授为首席科学家。计划发布后,牛年刚至,四川大学便捷报频传,学校
先后在2月10日、2月19日,短短9天的时间里发表了两篇CNS,取得开门红!
“严谨、勤奋、求是、创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和服务水平,是初心使命,也是川大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往事越百年,蓦然回首,“立德树人”四个大字在川大的扉页上力透纸背。那造就人才的华章,从来与时代相辉映,与祖国同奋进,也一直推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川大人走出课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如今的万家灯火中。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关注"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四川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大学本科招生官微,四川大学人事处官网,光明网,青塔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