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最近又连续两次冲上热搜。虽然他已经很出名了。
先是媒体报道,少林寺出资4.52亿元,拿下郑州市某块地皮,正式进军房地产。该项目的定位为:文化产业。
在媒体的热炒及一众网民的攻击之下,释永信本人火速退出了河南少林无形资管公司股东行列,一同退出的还有另一位股东释永乾。此前释永信在该公司持股80%。
媒体、网民的力量惊人,迅速扒出了整个少林寺的商业版图。这座千年宝刹,武侠小说中多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实为水下冰山一般的“商业帝国”,无愧于江湖中“泰山北斗”的地位。
据爆料,少林寺商业化运作的平台——
少林资管公司,自1999年以来,累计对外投资公司16家,最大单笔投资金额达1600万元,总额近8000万元。目前,少林资管公司旗下仍有7家子公司为存续状态,包括:郑州嵩山少林寺茶业有限公司、郑州嵩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天津恒泰北少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河南非常少林展览有限公司;业务涵盖旅游、投资、展览、演艺、文化传播等。
此次大手一挥,便是4.52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体量,规模一般的上市公司也很难如此痛快地拿出来。
消息一出,令一众网友哗然:和尚不在庙里参禅、悟道,侍奉佛祖,反而入世经商,成为商业巨子,简直有违佛祖教诲,不成体统。
当年释迦牟尼为了求道,解救众生之苦,连王子身份、国王之位都不要了,舍家舍国,抛弃荣华富贵、无上权力。而他的徒子徒孙们,却反其道而行之,生财有道,赚下金山银山、数之不尽的财富,丝毫不惧怕身后堕入阿鼻地狱……
舆论如潮水般涌来,释永信不得已,迫切地求个“明哲保身”。
事件发生后,最伤心的应该是郑州。受疫情及去年洪灾的双重打击,郑州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经济下行压力陡增。新年伊始,在国内所有省会、大型城市中,郑州率先为楼市松绑,出台拯救房地产的政策、措施。
作为河南地界的商业巨头——少林寺,此时站出来慷慨解囊,正是有意一解政府的燃眉之急,然而在网友和媒体的攻击下,这“一桩好事”眼见就要黄了。这找谁说理去。
大家在抨击少林寺世俗化、抨击和尚经商一事时,似乎忘了,自佛教传入中土近2000年来,寺庙置业,一直是传统。
在佛教发扬光大的南北朝时期,大和尚们纷纷走出寺庙,深度参与政治,甚至渗入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层,影响皇家,左右朝廷的政局。
梁武帝萧衍三次出家,群臣先后花了近5亿钱将皇帝赎回。到了梁武帝晚年,南梁境内就有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梁武帝不光舍钱,还将土地、宫中的近侍、老百姓,都舍给寺庙。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远比现今的少林寺,气派多了。
到了唐代,据说少林寺一带的和尚,在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天德时,救驾有功,大获封赏。而唐高宗李治、大周皇帝武则天,皆信奉佛教。武则天更以观音菩萨转世自居,佛教成为国教。大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岭南……那时的佛教寺庙,人财物、声名地位,同样显赫。
到了宋朝,各寺庙信众众多,香火依然鼎盛。借用《水浒传》中的描述,五台山文殊院,有赵员外这样的大财主做金主。大相国寺气势恢宏,是皇家寺院,连鲁智深都想着在寺里混个都寺、监寺当当。而当时政府为了从寺庙搞钱,每年派发官方度牒,富户可以花钱买来消灾。即便是杀人放火,也可以放下屠刀,入寺剃度为僧,不用担那人命官司。
到了元明清时期,寺庙依旧有大量的田产,和尚们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大肆收租度日。寺外饿殍千里,寺内仍能舍粥做慈善。更遑论,朱元璋、姚广孝这样左右天下的人物,是寺庙出身;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君主,皆是佛教虔诚的信徒。
2000多年来的中国佛教发展历史告诉世人:和尚、尼姑不一定是禅修悟道之人,更像是一门职业;寺庙也不一定是禅修悟道之地,更像是一个现实的名利场。
也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顺应本土化需求,其被赋予了强烈的世俗功利色彩。
就如《西游记》里描述的那样,唐僧师徒,来到灵山,见到如来,求取真经,如来手下的人,要向唐僧索要宝贝财物。《西游记》通篇都在弘扬佛法无边,然而在这结尾最关键的时刻,吴承恩先生狠狠地黑了佛教、佛祖如来一把。
不花钱,不在菩萨面前撒币,如何能让菩萨见到你的诚心,如何能让菩萨知道你有了“钱财乃身外之物”“放下执念”的觉悟,如何能体现你捍卫沙门的决心。
信仰,就得掏钱,而且还要心甘情愿。
求菩萨庇佑身体健康、财运亨通、家庭和睦……众生这么多,需求这么旺盛,菩萨也很忙。官场上那一套花钱贿赂好办事,正好挪用到拜佛上面来,这本身就是一笔交易。
花了钱,菩萨就会提供服务,如果菩萨服务不够周到,有求不应,只能说明善信花的钱还不够多,心还不够诚。传统的中国人,内心就是这么质朴、现实。
因此,菩萨在人世间的代理人、旨意下达者——僧尼们有数之不尽的钱财,络绎不绝的信众。
而一旦他们势力做大,威胁到封建王朝的政权稳定和统治基础,“灭佛运动”便会兴起。一阵弹压之后,又会迅速崛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世间有太多的末路之人要寻安身之处,有太多的灵魂需要拯救。
现如今,各寺庙位尊而多金的报道,早已不是新闻,开豪车、建基金,招聘硕博学历的人才入寺工作,寺庙大师们作为宗教界人士,担任政协委员,协会领导……
进献香火的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敬奉菩萨比孝敬父母都慷慨。
多个大寺庙新年头柱香,拍卖至数十万、上百万元,已是好些年前的价钱。
少林寺斥资4.52亿元进军房地产,在一众不明真相的网友看来,十分荒诞。但是从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和目前寺庙盈利状况来看,这事再正常不过了。
他们的钱,太多了,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