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城市强不强,一看高铁,二看地铁。地铁一响,黄金万两。钱从哪儿来?
地铁一开,人动起来、商铺开起来、房价涨起来,串起一条城市黄金经济线。而在这个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硬指标上,“年年亏”、“不赚钱”的标签却始终如影随形。
五月以来,21城相继公布2021年财务报告,其中只有半数盈利上涨。最会赚钱的深圳地铁,以28.9亿元的净利润领跑全国,但较2020年111.02的利润下滑严重;
杭州以2.53亿元的负增长排名垫底,不过相较上年11.62亿的亏损,已然有所回暖;
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地铁实现净利润4.25亿元,位列21城中的第7位,并相较2021年增长0.54亿元,是为数不多实现利润增长的城市之一。
这个成绩,不免让人有些惊喜。
根据五月初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上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青岛以293.1公里的运营里程保持第十位。
而和运营里程相比,青岛客运量和进站量一直略显平淡。放眼运营里程数10-20名的城市,青岛的这两项指标低于11位的天津、13位的西安、15位的郑州,甚至是18位的长沙。
彼时,地铁线路长度和客运人数的“错位”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一座城市的基础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为城市发展服务,为开展生产活动、创造经济效益服务,如果地铁的运营长时间看不到效益,那么很难说地铁线路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青岛的客运量是否足够支撑盈利?
加速建设“轨道上的青岛”究竟是不是一笔好生意?
如今,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2022年4月,轨道交通客运量同比增速达到了16.2%,年度财报实现正向增长。
青岛用一系列数据打消了种种疑虑,青岛地铁正在健康发展,为城市创造价值,为市民创造幸福。
01
立体线网造就正向营收
青岛的地铁建设,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目前青岛开通的地铁,多数延伸到人口密度较小的郊区,
1号线、8号线、11号线、13号线均有大段里程离开主城区,通向西海岸新区、即墨、胶州等人口稀疏的路段,上座率也相对较低。但同时这也意味着,青岛地铁的线网覆盖面更广,市民能够乘坐地铁抵达更多的地方。
所谓的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合理评估未来发展水平,以应对未来使用需求增加的一种科学谋划。
2022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会议指出,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青岛以地铁拉开大青岛的框架,铺设地铁线网拉近各个区域之间的距离,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也正是向郊区延伸的路线设计、通达交汇的地铁转乘方案,促成了青岛地铁的正向盈利。
随着运营里程数增多,消杀、维护要求提升,青岛2021年地铁运营成本增加了164%,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地铁净利润依然保持上升趋势,正是因为青岛地铁铺设成网,形成了规模效应。
中铁二院地铁院副院长陈福贵认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是在地铁运营成本上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成规模的地铁线网则会影响票款收入。
因为越是成网的城市,市民乘坐地铁出行越方便。这样不仅会增加客流量,也将很大可能提高乘客每次乘坐的距离——而城轨交通正是以每个人坐了多少站来计算票价。
延伸至更远处的青岛地铁线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多的方案,连线成网,在超前布局的当下,也能够吸引乘客,创造效益。
02
融入布局赋能城市未来
地铁的价值不止在于运营的盈利。
修建地铁会在前期投入大量成本,想要回收成本不能只依靠地铁运营的利润,更要依靠地铁发挥连接作用,吸引更多资源,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周边地区的“含金量”。
加快地铁建设很重要,对地铁科学布局更重要。城市需要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道路和未来人口流动方向,让地铁线路串联起经济聚集区,以匹配好产业布局和人口流向。
青岛地铁在规划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路线,将目光放到主城区之外,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
为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建成青岛都市圈打好基础。
中心城区虽然是青岛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但是主城区的狭小以及环山抱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青岛未来发展必须要跨过山海,越过胶州湾和崂山,向外扩大规模。
青岛的地铁线路连接了城市的各个区域,带来各区市更紧密的联系。同时,地铁串联起了更多资源,也吸引人和资金依线集聚。这种聚集效应,也将继续提高地铁的上座率和运行价值。
图片来源:轨道世界
以地铁11号线为例,从苗岭路开始到鳌山湾站,串起了歌尔声学、海信研发等制造企业和青岛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进而吸引各种资源落地,这些资源带来的利好又能够被进一步从即墨输送到市区,帮助城市实现能级再提升。
合理规划,地铁线路更进一步为青岛布局产业,发力实体经济打下基础,带动周边业态集聚,促进城市整体发展,青岛在以这种方式,发挥地铁更大价值。
科学布局,青岛地铁驶向的是城市的未来。
03
TOD建设发挥地铁辐射作用
在山城重庆的沙坪坝,一栋12层的建筑中高铁穿楼而过,人们不仅可以乘座高铁、换乘地铁,同时还可以吃饭、逛街、看电影。
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绿色景观的成都双凤桥,对地铁站附近的非核心区进行低密开发,打造低碳的“海绵城市”,提供商务办公、休闲小憩的生活场景。
这些都是各个城市以TOD项目为渠道,围绕地铁进行建设,进而为市民提供的生活方案。地铁不仅为城市赢来“看得见”的利益,更创造了“看不见”的价值。
图为双凤桥站TOD项目1号公园,来源:武侯发布
TOD项目以公共交通为导向,集中各种资源,汇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多种用途,实现城市用地效率提升,打造更便捷的生活圈。发展TOD项目,能够让地铁进一步发挥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市民幸福感。
正在聚焦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的青岛,也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通过布局一批TOD项目让地铁发挥“附加值”。
青岛北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意向效果图
日前,《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发布,规划了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重点推进项目共计34个,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方案》按照“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功能复合”的原则中规划了21个TOD开发项目,力争至2024年底全部启动,预计带动投资1000亿元。
这是不仅是让地铁继续发挥价值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关键一招。青岛要发挥地铁吸引资源、服务生活的作用,调节城市运转节奏,有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盈利之外,青岛地铁更依托科学布局、项目建设,发挥更大价值,推动城市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