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布管制镓和锗的出口之后,引起了美国的强烈反应,这在人们意料之中。但多少有点出乎意料的是,欧盟也激烈反应。近期,欧盟在布鲁塞尔的贸易官员们举行会议,表示“担忧”中国报复的范围继续扩大。
中国对稀有金属出口实施管制,有一个直接的导火索,就是荷兰加入了美国的芯片禁运阵营,宣布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性能的光刻机。这虽然是荷兰的决定,但是却影响到了欧洲很多国家。
因为光刻机并不是靠荷兰一己之力造出来的,而是联合了全球的多个企业,其中有很多企业散落在欧洲各国。比如说德国蔡司公司专门负责为光刻机提供重要的核心部件光学镜头。如果中国因为荷兰政府的禁售行为而迁怒于整个欧盟,那么其他国家就算没有直接卷入禁售的决策,也要受牵连。
另外,中国手中掌握的不仅仅是镓和锗两种元素,还有种类更多的稀有金属。这些金属元素对欧洲推动产业进步,开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产业的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欧盟委员会自己的数据,欧盟71%的镓和45%的锗依赖中国,比美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低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欧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不突出,集成电路产业更是远远不如美国,对这两种元素的需求量不算特别大。
另外,欧盟国家距离俄罗斯、乌克兰比较近,传统上更倾向于从俄乌获得这两种金属。但是乌克兰战争爆发,美国强迫欧盟切断与俄罗斯的贸易联系。原本稳定可靠的俄罗斯稀有金属货源,这下就变得靠不住了。如果中国出口的稀有金属能够自由买卖,那自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是现在中国要进行管制了,欧盟国家自然会担心。
过去,中国对于稀有金属元素的出口一直是比较宽松的,这次对于镓和锗所制定的政策,也仅仅是出口管制,而不是禁运,只是要求进口方提供最终用户的身份和用途。这在很多敏感货物的国际贸易当中是很常见的,并不是说中国制定了这样的政策之后,欧盟就再也不能从中国进口镓和锗了。当然,如果是用于制造武器并用来对付中国,那就对不起了。
欧盟做如此强烈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大概是心虚。近代欧洲多个国家参加过对中国的殖民掠夺,抢走了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在这些国家的博物馆里,包括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枫丹白露宫中,陈列着不计其数的中国文物。新中国成立之后,并没有打算对欧洲国家进行清算报复。但欧洲政客们对这段历史,显然有些心虚。这是历史上的恩怨,在现实中,欧盟的表现也不太光彩。中国和欧洲之间本来没有爆发什么贸易战的,只是欧盟对美国唯命是从。
前不久布林肯访华之前,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等人还公开表示,要在对华关系中“去风险”。这个词是美国国家安全助理沙利文发明的,说的是不能让美国的高技术被中国弄到手,用在军事和国防领域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些都是美国为了打压中国而找的借口,与欧洲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欧洲为了追随美国而无端得罪中国,欧洲政客们自己心里是有数的。所以当中国宣布对重要元素实施禁运,欧盟当然会神经紧张。
不但如此,欧盟梳理对华贸易后发现,自己在其他重要元素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更大。比如重稀土占100%,轻稀土占85%。甚至连镁这种不算贵重的金属,也占97%。从欧盟的内外处境来看,摆脱对华稀有元素依赖的可能性不大。欧洲本身非常缺乏稀有矿产的蕴藏,是靠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矿产来发展相关产业的。
随着欧洲的普遍去工业化,如今欧洲已经没有稀有矿产的提炼和冶炼能力了。要想重新建立起来,先不谈资金上的问题,工厂选址、环保合规,对这种高能耗、高排放产业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还试图跟着美国对中国搞“去风险”、“反胁迫”,显然是脑袋短路。欧盟更应该做的,不是对中国搞什么去风险,而是摆正自己的政治站位,不要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对美国亦步亦趋。否则,就要承受不必要的风险。